摘要: |
以《黄帝内经》“肝咳”理论为基础,追溯其源流及后世医家论述,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肝肺关联与发病机制:其一,肝受邪致咽喉不适,肝肺因位置毗邻、经络相接引发咳嗽;其二,肝肺功能失调、枢机不利致咳;其三,肝肺五行相因,木火刑金或木金相犯致咳;其四,内外风相引,引发“肝咳”。临床实践中,从肝论治感染后咳嗽已形成体系:疏肝解郁法缓解情志不畅、肝气郁结之咳;平肝息风法适用于内风扰动之咳;泻肝清肺法针对肝火犯肺之咳。从《黄帝内经》至后世医书,“肝咳”理论不断得已完善,并涵盖了病因、病机、治疗等多个方面,为当下中医临床辨治“肝咳”及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。 |
关键词: 感染后咳嗽 肝咳 肝肺同治 《黄帝内经》 |
DOI: |
|
|
|
|
() |
Abstract: |
|
Key words: |